《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特别报道》:凝神聚力记录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
2024-05-28
分享:
 

2024年第一季度,经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组织评选,确定北京新闻广播中心、城市广播中心、交通广播中心和新闻频道的《大时代 大格局》、《协同发展 我这十年》、《逐梦京津冀》、《京津冀 十年同心向未来》等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的系列报道为优秀视听作品。

以上报道从重点突破到全面跟进,详实客观记录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在“国家战略”宏大叙事的架构下,北京广播电视中心各栏目、频道用精湛的记录手法与颇具感染力的讲述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生态等角度实地记录,全面深入地展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价值,为观众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图片1.png

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整十年。作为大众媒介的北京广播电视台、河北广播电视台和天津广播电视台有责任和义务深入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国际与国内发展大局中的关键地位,承担记录、承载与宣传主流文化的媒介功能。发掘典型,直面问题是这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系列报道的共同特征,报道从“痛点”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掘“京津冀”发展的顶层战略意义,对准和百姓最息息相关的领域,坚持协同发展思想引领,不断推进系统性报道帮助观众切身感受到一项国家战略的伟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系统报道语言严谨、风格稳重、论述理性。北京新闻广播中心《大时代 大格局》宣传贯彻党在京津冀系统发展战略上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在宏大背景与百姓生活的有机融合中找寻叙事主线,以8集系列报道讲述产业、交通、文化和民生方面的三地“破壁”发展,全景式呈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的辉煌成就,以及背后的丰富细节与感人故事。

北京城市广播的《逐梦京津冀》以细致入微的故事讲述和平易近人的细节描摹出发,还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发起“我家就在京津冀”的话题,通过拍摄 6419次列车长王腾眼中的三地发展变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过往部分典型报道主题先行的教化印象,在讲求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深邃的思想和权威的解读转化为生动具象的影像语言。随着镜头呈现王腾用情守护现实版“南来北往”的列车,影像媒介从汇聚事件的“生产场”转向记忆的“情感场”, 拉近了重大宣传主题与普通观众的审美距离同时又传递了人文关怀,使得该类报道呼唤大众认同,从情感层面助力成就类报道走深走实。

图片2.png

近年来,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形成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既为影像创作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资源给养,又为建构“国家集体记忆”奠定了实践基础。

北京广播电视台注重集结平台力量,京津冀之声协同京津冀30多家媒体推出大型融媒体节目《协同发展 我这十年》。该节目聚焦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观照与书写,精心挑选京津冀三地81位与协同发展强相关的人物个体,邀请他们讲述自己近十年的命运变迁,同时连线京津冀三地顶级学者为这些鲜活故事提供宏观背景阐释,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以仪式化凝聚隶属于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的集体记忆,让观众在十小时节目中回顾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十年历史、展示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十年成果。

图片3.png

记忆离不开空间维度,作为影像报道《京津冀 十年同心向未来》特别节目将演播室特意至于雄安新区“雄安之眼”内,

对地标场景的记录让重大题材始终葆有特定的风物特色和鲜活的生命质感。节目中不断出现的雄安站、城市图书馆等多个地标性场景,强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地方志”的记忆载体,从而上升为国家集体记忆。

图片4.png

在媒体深度融合加快的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系列报道深化媒介融合,联动多方平台媒体打通多元传播渠道、不断拓展作品的受众群体,还通过数字建模和特效画面,立体呈现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

新闻频道联合河北、天津等广播电视中心推出的《京津冀 十年同心向未来》在内容上善于利用技术赋能,使用新媒体数字包装动画技术,让“看不见”“摸不着”的“京津冀变迁”有了更为直观的视觉呈现。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5号院
邮编:101117
联系电话: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宣传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09    

网站地图